首頁 人物 劉備, 真。偽君子?

劉備, 真。偽君子?

by steven009lyk

要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定好方法

想分享一件很具啟發性的真人真事:多年前的一個晚上,在TVB新聞最後5分鐘的報導了中國一些趣味性的新聞專題故事,中國一個省份裏面的一個小城鎮,市民亂拋垃圾的情況嚴重, 可用的懲罰全都用上了,包括高額罰款,將違規人士的身份公開等,情況依然沒有改善!

當地政府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最後終於用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輕鬆地扭轉了整個局面:

在當眼處貼上告示說:亂拋垃圾者,可被重罰,但家有白事者不在此限。

我不是一個成功的領袖?

自問學歷不錯,在業内經驗老到,工作上,運籌帷幄,同袍間, 長袖善舞,對下屬,要求嚴格,賞罰分明,但為何團隊還是欠缺凝聚力,材不成材,部門内危機四伏???

作為下屬,你希望跟隨一位怎樣的領袖?

在這裡介紹一位耳熟能詳的人物“劉備”!

一個完美的虛構人物,劉備

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劉備(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劉備出身貧寒,少年時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

桃園三結義,三讓徐州,三國演義小說中的劉備, 性格被打造成完美的化身,古語說, 得人心者得天下,若不是際遇所限,劉備早已統一三國。

職場上,要效法劉備成為完美化身,幾乎不可能,但作者羅貫中筆下的劉備,完美背後是否隱藏了不為人知的管理技巧?值得借鏡?

百萬軍中藏阿斗

劉備和曹操打仗,趙雲在長坂坡於百萬軍中捨命救得阿斗,血染征袍,精疲力盡的趙雲將正在懷中熟睡的阿斗雙手遞給劉備,劉備接過阿斗,卻一下摔在了地上,並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見了忙跪於地,哭著說:「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

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兄弟背上扛,妻兒丟在旁”, 劉先生為收買人心,對兄弟盡忠,對妻兒無義,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筆者愚見,何不狠心刀插兩脥?更具震懾效果。

作為領導人物,劉備確是演得出色!

收買人心的最高境界, 白帝城託孤

白帝城託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史書記載,當諸葛亮聽了劉備託孤之言後,做出了這樣的反映。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作為出色的政治家,兒子劉禪不是帝皇的材料難道不曾看出?只為了私心把國家及人民的利益都置於不顧,短短幾句便將諸葛亮牽制,埋下日後失敗的伏筆,强如孔明都都栽在其手下。

坊間有評論說作者其實暗喻劉備其實只是試探孔明的忠誠,外面早已暗埋弓箭手,伺機發難,筆者認為諸葛亮早已被自己經營的仁義所臣服,此舉只為令孔明死心塌地,演好最後一場戲而已。

下屬心中的理想領袖

我是一位幹勁十足,滿懷理想的年輕人,每天努力工作,期望得到上司的認同,為公司出力。

我是一位步出大學的畢業生,為人無寶不落,進入公司,如有晉升機會便全力拼搏,否則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這兩種年青人其實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彼此都可能是一位潛在的優質員工或是透過同事間的彼此協作為工作帶來最優質的效果。

問題是他們遇上一些什麼樣的領導。

作為領導,提供高薪厚職,良好晉升機會,期望員工各出其謀,力求上進,表現自己,藉以挑選人材,最終可能加深職場文化,同事間互相猜忌,惡意鬥爭,導致生產力降低,團隊精神蕩然無全。

何不禮賢下士,隱藏内心的苦惱,戴上面具,收起傲慢,多點關注,以關心代替冷漠,以讚賞代替責罵,提高員工的存在價值,效果可能意想不到。

待人的文化就好像病菌一樣,由領導開始,一層復一層的傳下去,那怕是數千員工的企業,亦會傳到每個員工的心裏。

三國演義裏面的另一位梟雄曹操,南征北伐,最後建功立業,創下三國鼎立之勢,曹操雖然知人善用,但為人猜忌,他在三國章節裏面吐出一句他的人生座右銘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作為下屬,你會怎想?

領導好比政治家,為了達到理想效果,何防效法劉備一樣,努力演好下屬心中的真君子?

You may also like